向海而通,向海而兴 | 广西打造向海经济加快建设
近日,《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经自治区十三届人民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其中对未来广西的向海经济发展做出了最新规划。
作为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广西,其海岸线长达1628.59公里,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富集,海港条件优越,涉海产业众多,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向海发展潜力。近年来,广西立足自身优势,正加快构建向海发展格局。
早在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就强调需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这三年来,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向海发展的战略方向,高效高质地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推动广西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向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陆海联动向海通
要想打造好向海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必须作为向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2019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则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所有出海口都在广西境内的北部湾。实现西江黄金水道和北部湾港的江海联动,具体要着力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一牵引工程,构建更加通畅的向海交通网。而在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牵引下,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速形成,陆海两大干线物流快速增长,国际班轮网络不断织密,沿线省份共建共享新通道的共识不断加强,向海经济带动广西内陆腹地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陆海联动。
然而平陆运河沟通了北部湾海运和西江黄金水道,使西江航运干线和北部湾海港形成河海相通、水陆联运的综合运输网,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担当综合广西水利、铁路、公路、水运、物流、港口等基础设施网络于一体的角色,平陆运河是广西发展向海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一旦运河竣工,广西陆海联动将进一步突破北部湾岸线,海洋辐射向内河腹地纵深发展,便可实现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出海口通航,使广西的内河航运与海运不再完全割裂,达到船只借江出海的目的。这样不仅使一部分内陆城市转型为沿海内河城市,而且提升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价值,并推动当地地区新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产业集聚向海兴
广西将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向海产业,全力打造绿色临港产业集群,培育海洋新兴产业,辐射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植向海“工业树”、打造向海“产业林”,推进“港产城海”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向海发展的主导产业聚集基地,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
如果说平陆运河是广西向海经济基础建设中最为吸引眼球的亮点之一,那么广西向海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的吸睛毫无疑问就是海上风电。
在《行动规划》中,广西明确将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培育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产业,以风电开发和配套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以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和海上风电产业园为核心,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及海上风电服务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双园三中心”发展布局。重点推进北部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海上风电和海上牧场试点项目、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园南宁风电科技园等骨干项目建设。到2022年,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初步构建,力争年产风电装备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初步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
今年以来,广西海上风电的发展步伐一直没有停。4月,广西投资集团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院合资成立广投海上风电合资公司;中广核、华能陆续入桂;9月2日,广西首个海上漂浮式测风塔--华能广西海上风电测风塔EPC工程航标工程完成验收;9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广西公司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翼项目签约。
中船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翼项目是广西首个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将成为广西做大做强海上风电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链条上的重要核心竞争力。项目主要建设10万吨级重力式码头两座、4万吨级滑道、2万吨级滑道及预制场地、结构车间、工艺管线车间(含集配场)、涂装车间、分段堆场及预舾装场、综合仓库等。主要发展海上风电导管架、海上油气生产设施、海洋平台组块、陆地模块等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制造业务。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装机总容量为15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导管架及组块生产制造、4万吨级海洋工程导管架及海洋平台组块制造的能力,项目年钢材加工能力超过14万吨,年产值20亿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备案手续,已进入初步设计及施工设计环节,各项审批工作顺利推进,计划2020年11月底开工,2021年年底建成投产。
发展向海经济不是广西的“独唱”,而是整个大西南、“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合唱”。广西立足“向海”,坚持向海发展战略,着力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凸显地位优势,加速广西建设向海经济的发展。
素材来源于广西政府网、中国船舶报